发展规划

首页  >  中心概况  >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材料学院实验室发展规划

一、学院基本情况

目前学院拥有材料学二级博士点和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医学工程4个硕士点, 拥有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器官表面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低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焊接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院形成了一支学缘、学历层次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学院90名教职工中教授20人,其中博导1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7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2人。

1.培养学生规模

学院共有3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医学工程),4个硕士点(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医学工程)1个博士点(材料学)。截止2008年底,学院各类学生1225人,其中博士生25名,硕士研究生188人,本科生1012人。共开设本科课程131门,硕士研究生课程38门,博士生课程16门,独立实验课程?门,各类实验?个。

2.教学改革成果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两个省重点学科,建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成功1门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性能)、2门四川省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性能、工程材料)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成果奖6项,二人为教育部材料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指导的博士生2人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 2人获校优秀博士论文,硕士生5人获得省优秀硕士论文、17人获校优秀硕士论文,近5年编写出版教材8本

3.科研情况

“十一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等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约2000多万元,为“十五”期间科研经费2倍多, 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约140余篇, 申请与获得专利约40项。材料学院承担的国家级项目和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居于学校院系前列。其中SCI收录论文约占全校1/3, 在材料领域的国际高级别杂志发表文章10多篇,所发表文章的杂志影响因子为全校最高。 主持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总装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都市首届专利银奖1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项。参加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目前学院的三个学科均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863”、“973”国家支撑计划),学院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项,平均每位教授均有一项在执行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学校最多。 目前学院已有钢轨焊接装备与技术、氧化锌晶须高分子复合材料、新型血管支架实现重大成果应用转化, 具有获得国家奖励的潜力。

4.   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建设

针对本科实验教学已建立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基础实验教学实验室包括互动网络显微分析实验室、材料分析试样制备实验室、材料热处理实验室、材料加工与控制基础实验室、材料硬度综合分析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基础教学实验室、材料化学实验室(待建)等,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验室包括金属材料(待建)、高分子材料(建设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待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待建)、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实验子平台。

科研实践平台拥有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器官表面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低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焊接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和专业实验设备还急待完善,大型设备的维护经费急需学校支持。

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覆盖了生物材料、高分子、超导材料、材料表面改性及材料服役行为研究,所形成的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校,支撑了材料学科的研究发展。

5.学科现状与地位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生物材料方向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多次担任国际会议主席、国际委员会主席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高分子材料方向在国内形成了特色方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焊接方向在国内铁路领域形成了特色方向。

根据2009年学科排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在B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在第31位,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在全国排第34位. 从各学科排名情况看,学科的总体优势和特色还有待大力强化。

 

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设成特色鲜明,以高端人才领军,具有国家级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各一级学科均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水平。优势学科方向国际知名,骨干学科领域处于国内前列。初步形成材料领域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培育的重要基地。

新增2个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新增2个国家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新增1个国家工程中心(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新增1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新增1个国家教学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新增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或材料科学与工程);新增1个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1.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专职教师35-45人,具有博士学位比例50%以上,争取申报院士1人,长江学者1-2人,杰青1-3人,新世纪人选2-3人。留学回国人员比例不少于20%。

1.2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专职教师35-45人,具有博士学位比例70%以上,争取申报院士1人,长江学者1-2人,杰青2-3人,新世纪人选5-7人。留学回国人员比例不少于50%。

1.3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

专职教师25-35人,具有博士学位比例40%以上,争取申报长江学者1人,杰青1-2人,新世纪人选1-3人。留学回国人员比例不少于15%。

2.学科规划内容

2.1学科建设阶段性目标

(1)以建立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在“十一五”期间争取至少建立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初步形成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撑条件。在“十二五”期间,建全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建立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在“十三五”期间建全材料领域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有国家级重点学科。

(2)在十一五末,力争学科排名前进2名及以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由全国排第39位进到37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由第31位进到第28位,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由第34位进到第32位)。

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学科排名前进5名及以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全国进到第27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进到第24位,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进到第27位)。

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学科排名前进5名及以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全国进到前15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进到第前20位,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进到前20位)。

(3)在十一五期间,争取3-5人申报杰出青年基金;在“十二五”期间争取5人申报杰出青年基金,力争1-2人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和长江学者。并在“十三五”期间2-3人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和长江学者,1-2人申报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4)在十一五期间申报成功四川省工程中心;在“十二五”期间争取申报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中心;并在“十三五”期间成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中心。

    (5)在“十二五”期间,在院本科生人数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为800-1000人,研究生争取有较大幅度增加,在校研究生达到300人;在“十三五”期间,在校研究生达到500人,其中博士生、博士后达到50人。

(6)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建设成功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争取申报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品牌专业; 争取建设2门国家精品课程、4门四川省精品课程。争取1人培养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2名以上省级教学名师。加强本科教学改革立项,争取每年立项1-2项教改项目,争取申报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7)在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争取获得4项及以上省部级科技奖励,争取申报1-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在“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争取超过4000万元,并在高级别学术刊物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方面取得突破,争取获得5项以上省部级科技奖励,争取申报并获得2-3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并在“十三五”期间科研经费争取超过6000万元,在高级别甚至顶级学术刊物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多篇,争取获得5项以上省部级科技奖励,争取申报获得2-3项国家级科技奖励。

(8)在“十三五”期间,争取1人培养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3名以上省级教学名师。

3. 学科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3.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1)金属材料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以新型金属材料的开发、材料特殊服役性能与行为的研究,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形成了高速铁路用关键材料及其服役行为、材料表面工程与防腐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三个特色研究方向。

1)高速铁路用关键材料及其服役行为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轻型新型车体材料及其性能评价;2)高速列车转向架材料及其服役行为研究;3)关键公务器件及其服役性能研究;4)实物器件的制造与性能评价技术。

2)材料表面工程与防腐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多元共渗技术与装备开发;2)表面复合热处理技术及其应用;3)表面防腐处理技术开发;4)先进表面强化处理技术研究;4)等离子体与离子注入;5)超硬薄膜;6)等离子体喷涂。

3)高性能结构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高温结构材料及其性能评价;2)材料服役环境计算机模拟分析与性能优化设计;3)材料的致密化技术开发。

(2)高分子材料工程

以特种功能和结构-功能一体化高分子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磁功能高分子与轻质隐身材料、抗菌和环境净化材料、天然高分子与生物质材料、减振降噪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凝聚态结构与增强改性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纳米结构及其复合材料等,形成了以生态环境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与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和降解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等为特色的学科领域。

1)生态环境高分子复合材料

①长效抗菌与环境净化材料的制备与活性控制机理;②生物质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环保化循环利用新技术;③基于环境保护的化工新技术。

2)纳米与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

①聚合物纳米结构组装与功能化;②电磁功能聚合物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调控机制;③吸波隐身、电磁防护、减振降噪等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机理。

3)结构-功能一体化高分子复合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①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②高分子改性与复合新技术;③聚合物凝聚态结构及其控制。

4)降解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①可降解高分子材料;②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③缓释与药用高分子材料。

(3)无机非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工程以新型材料的制备技术开发、性能研究与应用开发为重点,以新型高致密、或多孔材料的研究开发为突破口,形成了下列先进陶瓷及其制备技术、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及其致密化技术两个特色研究方向。

1)先进陶瓷及其制备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高纯陶瓷溅射用靶材和功能陶瓷的开发;②复相陶瓷材料的热等静压烧结技术开发;③新型多孔隔音降噪材料的开发;④陶瓷材料高温性能研究;⑤新型生物医用陶瓷的开发。

2)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及其致密化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氩气雾化粉末制备技术与精密喷射成型技术;②粉末冶金材料的等静压制备技术研究;③高性能C/Cu粉末冶金材料研究;④粉末冶金梯度材料研究;⑤超高合金含量的粉末冶金材料研究。

3.2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1)生物材料

①心血管生物材料与植入介入器械;②生物材料表面与界面;③纳米生物材料与纳米医学技术;④骨生物材料; ⑤组织工程;⑥药物控制释放。

(2)生物传感器

①压电传感-分子键裂型生物传感器; ②表面声波-分子键裂型生物传感器; ③生物传感器在生物物质的实时检测中的应用:(i)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ii)病毒或细菌的快速有效测试;(iii)药物及接种育苗筛选。

3.3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

(1)轨道焊接技术

①钢轨焊接接头的质量和可靠性研究;②轨道焊接重大装备的国产化;③既有线路钢轨及道岔完整性维护;④钢轨焊缝自动打磨。

(2)新型焊接方法与设备

①高速重载车辆高强铝合金的搅拌摩擦焊; ②高效焊接方法与工艺的研究;③高速重载机车车辆的网络化、信息化及自动化生产。

(3)焊接结构服役行为

①新结构材料的应用研究,桥梁钢天然气和水电压力钢管用高强钢的焊接接头强韧匹配和优化焊接材料及工艺; ②  工程焊接结构质量控制及安全评定;③焊接结构变形与焊接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 ④焊接结构强度分析及断裂行为研究

(4)表面复合工程

①热喷涂、喷焊、堆焊等表面复合工程技术;② 利用表面复合技术发展快速成型工程;利用表面复合技术发展快速成型工程制造模具及表面复合器件的研制;③ 纳米掺杂涂层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

(5)材料焊接及焊接材料

①高速重载铝合金车辆的焊接工程;②TMCP高性能结构钢的焊接研究;③异种材料连接技术研究; ④新型环保焊接材料研究。